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 >

梁鸿鹰:一曲战胜贫困的英雄正气歌——观电影《文朝荣》

作者/整理:admin 2018-10-18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这场党中央领导、由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一场伟大事业中,涌现出了太多感天动地的人,文朝荣就是其中特别有人格光彩的一位,他的业绩可歌可泣,他的精神值得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发扬光大。电影《文朝荣》聚焦基层共产党员的奋斗与奉献,还原主人公非凡的奉献,热情讴歌向贫困宣战的伟大精神,塑造了一个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时代楷模形象,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电影《文朝荣》的鲜明特点就是把塑造英雄作为艺术呈现的使命,以礼赞英雄品格作为创作的立足点。文朝荣像许许多多的基层干部一样,生就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如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属于我们这个民族从古以来就有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中的一员,他30多年如一日,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倾尽自己全部力量,带领乡亲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将一个“苦甲天下”的穷村子带上了“林茂粮丰”的致富路。文朝荣身上有一股不服输、敢挑大梁的劲头,他在向贫困宣战的事业中以身作则、不捐细流、契而不舍。文朝荣所从事的事业虽然无需冒战争年代枪林弹雨的危险,无需与敌对势力进行抗争,但他面临的共同敌人却每日每时无处不在,而且严峻性同样生死悠关,他们打不赢这场战争,就会丧失生存的权力,是怨天尤人,甘愿受穷,躺在原有的生存条件之上坐等国家救济,还是全力以赴,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从而争取生活得更好,画出新的更美的篇章,文朝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影片艺术地告诉我们,文朝荣带领他的乡亲们收获的一切,是克服来自观念的、自然条件的困难,是经过异常艰难的努力才收获的。这数十年的脱贫之路,充满艰辛的曲折,有各方面的大力帮扶,更是海雀人自力更生、艰苦卓绝日复一日的坚持的的结果。

越是艰苦的越是考验人,越是困难越能够凸显人性的力量,现实的触动,对家乡的挚爱,以及内心的足够强大,都是促使文朝荣将一生奉献给反贫困事业的强大推动力。随着电影故事的展开,人们发现,在上天赐予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异常恶劣的喀斯特地貌生存环境面前,在即使极少的可耕土地都贫瘠得几乎寸草不生的时候,在早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不适宜人居”的地区,依然有文朝荣这样不服输、不言败、不放弃的真英雄。他作为一个多年受党教育的村干部,从来不说什么豪言壮语,他是亲切的平民英雄,他上顿不接下顿的贫穷,家徒四壁的困窘,与村民们没有任何区别,唯一有所不同的,是他自觉挑起沉甸甸的责任,他没有把这种责任视为负担,而是决意不负使命。他有志向有毅力,不怨天尤人,更不自暴自弃,他明白,既然老天没有赐予自己更好的生存条件,就更没有赐予坐享其成的资格,他从我做起,找根源,想办法,一门心思带领乡亲们改变生存条件,消灭贫困,争取幸福的生活。

苦干加巧干才能有收获,电影形象地告诉人们,在反贫困的事业中,文朝荣最讲实事求是,他具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智慧,立足海雀村现有的条件,从来不蛮干胡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着眼长远,肯下笨功夫。他坚持“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只有战胜风沙,我们海雀才会有希望”,他带领大家先养护水土,改善环境条件,逐步达到有草、有肥、有粮的未来。对他的构想,村民们最初并不认可,但他事事从我做起,以自己的坚韧和诚意,带动大家坚持下去的热忱。在基础差的地方改变落后面貌,是要有些精神的,文朝荣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百折不挠无怨无悔的精神,舍生忘死拼命实干的精神,终于凝聚起了乡亲们共同改变乡村落后面貌的力量,在毕节海雀村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绝地逢生的奇迹。

​电影以倒叙的手法展开叙事,文朝荣夫妻晚年共同回溯走过的不平凡人生之路,回望昔日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万般无奈的穷苦生活,围绕文朝荣带领全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使“苦甲天下”的海雀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英雄自然有英雄的境界,为了孩子们有像样的教室,文朝荣卖掉自己的耕牛,为了乡亲们有力气种树,文朝荣捐出留给女儿生小孩补身体的鸡蛋,他苦干实干,夙夜在公,为家家户户着想,以自己的人格感染了起初不理解的家人,更感化和教育了村民,大量的艺术细节,展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很强的感染力。影片主创对角色理解准确,表演能够到位,就在于他们体验和感悟了文朝荣的精神世界,文朝荣那种战荒山、斗贫困、求生存、谋发展的决心和毅力,深深打动了主创者。电影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注重还原和营造人物环境,注重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诠释主题,多次穿插别具特色的山歌,唱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意,也唱出了对老支书愚公移山精神的生动心声,影片为弘扬主旋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不少有益启示。

文/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