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 >

田水泉:民谣给《文朝荣》赋予了别样光彩

作者/整理:admin 2018-10-18

电影《文朝荣》记述的的是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的感人事迹。影片以大量真实、丰富、生动的故事和细节,还原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贫困地区群众的艰苦生活,书写了主人公文朝荣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战天斗地、绝地求生的人生传奇。他凭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一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不适宜人居”的土地上,立下脱贫鸿鹄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斗贫困,谋发展,让曾经“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变成了“林茂粮丰”的幸福村,诠释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在大银幕上树立起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的艺术形象。

电影《文朝荣》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重要作品,不仅为电影人物画廊里增加了一位新的形象,而且为英模人物传记类影片增添了别样的光彩。影片中多处出现的充满少数民族地区风情的民谣,是这部影片迥异于其它影片的一大艺术特色。全片加上具有民谣特点的片尾曲,共有八处出现了民谣这一艺术形式。这些民谣在影片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担负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谣,才为这部传统的主旋律影片平添了几分艺术影片的气质,使这部英模传记类影片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风格。

民谣的使用凸显了影片的地域民族特色。影片中的海雀村地处西南高原,是苗、彝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如何将这一故事发生地的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传递给观众?民谣的穿插使用无疑就承担了这个功能,而且是很好地完成了这个重要任务。片中选择的几段民谣,无不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有的是通过画外音、配乐的形式出现,有的是通过剧中人物之口吟唱出来,不仅曲调、内容很好地体现了当地民族的生活样貌,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群众喜欢歌唱、长于歌舞的性格特点,对影片的整体风格呈现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渲染的作用,给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民谣的使用承担了影片重要的叙事功能。纪实类、人物传记类影片的创作者经常会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长内,尽可能展示更多的内容,满足各个方面的诉求。在《文朝荣》这部电影中,创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民谣这种艺术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创作者给片中的民谣赋予了一个重要的叙事任务,通过民谣的吟唱,告诉了观众许多画面、台词中没有的信息,有效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比如在记者进村采访时,歌谣唱到:“海雀土坪子,荞子洋芋过日子,要吃包谷饭,除非媳妇坐月子,要吃大米饭,除非下辈子。”了了几句民谣,既是对记者看到的海雀一贫如洗的面貌的深刻概括,同时也寓示了记者即将给中央撰写的内参稿件的主题和内容。以民谣这样的形式,代替了部分影像和旁白的叙事作用,形式更加新颖,更易于观众接受,收到了较好的叙事效果。再比如,在反映二月与王有亮的爱情时民谣唱到:“有缘分我们相识,天涯海角也要相聚,莫错过这天地良缘。”简单的三句歌谣,展示了他们二人爱情之坚贞,为后来矛盾的建立和剧情发展作了扎实的铺垫。

民谣的使用抒发了人物的情感,丰富了人物形象。影片中的民谣,有的虽然是以画外音、旁白的形式出现的,但述说的却是影片人物的心声,很好地契合了影片人物彼时彼刻的心情。有的干脆是让片中人物结合剧中情景大声吟唱,更是直接抒发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情绪,直接撞击观众心灵。比如乡林业站罗站长出场时面对荒山的高声歌唱:“登高看海雀,满山一片黄。少女藏山顶,仰面晒太阳。无衣遮羞处,看见心就凉。噩梦惊风雨,流沙作泪行。谁给绿叶片,愿作嫁衣裳。”这几句歌谣,十分形象地反映了他作为林业站站长,面对荒山流沙而无能为力的无奈而痛苦的心情。再比如文朝荣带领乡亲们种树时唱的那几句歌谣:“种树之人不要灰心,横竖四尺载一根,关键窝窝要打好,栽树最拍栽坐根。小小树苗会长大,一年更比一年青。”这几剧民谣是文朝荣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现编现唱的,极具现场感染力,一方面给大家鼓劲打气,同时表达了他植树造林、战天斗地的坚强决心,丰富了文朝荣无所畏惧、敢于担当、对前途充满希望的基层党员干部的人物形象。

可以看出,影片《文朝荣》中民谣的大量和大胆使用颇具匠心,不仅高度契合了影片剧情发展,烘托深化了影片故事和主题,同时更为凸显了影片特有的地域民族特色,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使之在英模传记类影片的百花园中,拥有了自己特有的花色和芬芳。

文/田水泉(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